許多人,無論年齡大小,都飽受痤瘡、酒渣鼻、皮膚乾燥、濕疹、牛皮癬等皮膚問題的困擾。說實話,我們都希望自己看起來狀態最佳,對自己和自己的外表感到滿意。這無可厚非,但對於那些正在與這些皮膚健康問題作鬥爭的人來說,聽到「無藥可醫」的消息無疑令人沮喪。
腸腦軸的連結早已為人所知數十年,但直到現在才獲得應有的關注和認可。腸道健康會影響大腦健康,反之亦然,因此腸道健康會影響皮膚等其他器官也就不足為奇了。
70 多年前,兩位皮膚科醫生約翰·H·斯托克斯和唐納德·M·皮爾斯伯里首次提出腸道、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以及痤瘡等皮膚疾病之間存在某種關聯。 ( 1 )
他們超前於時代,提出情緒狀態(壓力)可能會改變正常的腸道菌群,增加腸道發炎和腸道通透性(即腸漏症),並導致全身性發炎。他們提出的療法之一是使用嗜酸乳桿菌,這是一種當時常見於發酵乳製品中的細菌,他們使用這種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腸道是消化道內部與全身循環之間的屏障,它將腸道內容物與身體其他部位完全隔離。任何刺激腸道內壁的因素都可能導致發炎。這些因素包括食物過敏原、酒精、藥物、抗生素、現代飲食中常見的添加物和人工色素,以及低纖維高糖飲食。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腸道刺激和炎症,需要注意您的飲食、飲料、補充劑和藥物使用。同時,也要考慮您的壓力水平(包括睡眠是否足夠)以及是否有未確診的食物過敏,並盡一切努力維持健康的腸道菌叢。
雖然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很重要,但對於皮膚和整體健康而言,重要的不是你吃了什麼,而是你吸收了什麼。因此,維持腸道健康是首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攝取足夠的對皮膚有益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 A、C、E、K2、B3、B5,以及礦物質硒、鋅、二氧化矽和硫,以及 omega-3 脂肪酸。
幾乎所有皮膚問題都與腸道健康問題有關,或由腸道健康問題引起,但診斷這種關聯卻並非易事。這是因為我們出現皮膚問題時的症狀,往往與腸道失衡時的症狀相似。例如,如果我們攝取了某些會引發腸道發炎的食物,例如麩質或乳製品,就會出現皮疹或蕁麻疹等皮膚症狀。這種關聯看似顯而易見,但實際上需要我們密切注意自身狀況以及引發反應的物質。
同樣,如果我們患有腸漏症,就可能無法充分吸收和利用對擁有健康亮麗肌膚至關重要的關鍵營養素、礦物質和維生素。此外,如果腸道被認為是“滲漏的”,原本應該被處理和排出體外的內毒素可能會進入血液,增加肝臟的負擔,從而導致皮膚承擔額外的負擔。腸漏症也會引起體內炎症,而發炎與大多數皮膚問題有關,從痤瘡到濕疹和牛皮癬。
如何改善腸道健康?
說到恢復腸道菌群,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補充益生菌。益生菌是我們可以從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取的活菌,它們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並促進整體健康。針對預防和治療胃腸道疾病(例如腸躁症)以及發炎性皮膚病(包括濕疹和皮膚炎)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令人鼓舞的功效。
益生元是一種膳食纖維,可以作為細菌的食物,促進腸道有益菌的增生。許多高纖維食物中都含有有益生元,它們對於維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進而也有益於皮膚健康。
洋蔥、大蒜、韭菜、蘆筍、燕麥和蘋果等食物中都含有益生元。每天攝取多種富含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就代表你走對了路!使用天然護膚品也有助於減輕皮膚表面的發紅和發癢,並幫助修復皮膚屏障。